top of page

ACSSY会歌《我们》发布


歌词

创作后记

一. 策划

自己曾作为学生在北京生活多年。时至今日,身处美东,每每《转身之间》、《青春大概》等校园民谣的旋律在耳边响起,那些往昔的美好时光就好似从未走远;种种”哭过笑过恋过恨过,仿佛是一梦蹉跎”,也会如走马灯般分明重现在眼前。屡试不爽的个人经历,让我期许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生群体,也能有一段属于我们自己的旋律,用以在今日塑造共同体的认知;用以在明日追忆,这将注定为我们“在遗忘中不舍,醉醒交错”的昨日世界。


因此,在接任耶鲁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后的最初几天里,我一方面着手优化学联logo、搭建学联网站、订立学联motto,以期强化学联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即刻向自己信任的潜在词曲作者杨斯思与田园,发出创作学联会歌的邀请。两位同学也欣然应允。


确立一首入耳又有余韵的会歌,功在今日、利在百年。在这一意义上,本届耶鲁学联无疑是幸运的:早在清华,我就曾在北京大学校园十佳歌手大赛上欣赏过曲作者杨斯思的先锋派作品《马乐戈壁》,其在北大创作的《云》等校园民谣曲目亦早已广传虾米、网易云音乐等在线平台;方来耶鲁,我又得知词作者田园的短诗《明天我要忘记你了》喜获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二等奖,其中“明天我要忘记你了\就像七月忘记太阳,黄梅忘记雨\所有方向的风都忘记了吹走柳絮”等句,令人绝倒。可以想见,词曲作者的高资质,确保了会歌创作水平的上限。


而会歌实现出来的艺术水准,确是令人惊艳:歌词有理想、不媚俗,以耶鲁四季作为切入点进行铺陈,将当前中国学子的生活与近代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的所见所感进行明暗两条线的交织,突出“虽然相距百年,一样的风吹动少年的心——誓以追求光明与真理之精神、凭于耶鲁所学所得,改造社会、服务中国”这一主旨;曲风则刻意贴近了校园民谣,力求藉由流畅、简洁的旋律与配器,体现耶鲁学子昂扬的青春意气与坦荡的精神追求。两相结合,最终呈现在听众耳边的旋律与意像,婉转悠扬、摄住人心。


会歌转入后续录制的进程中,田园奉献了富有技巧又不失深情的演唱。大提琴王知临、黑管杨斯思、鼓手赵珺、木吉他基鼎觉、电吉他吴宽林、伴唱姜婧婧、键盘王思谦、混音廖国钺及摄像陈子悠,亦都抽出宝贵的休息时间参与制作。杨斯思更同时负责了整个录制工程的前期规划与现场组织。衷心感谢以上每一位为学联会歌贡献心力的同学、朋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毫不怀疑,这首歌曲对耶鲁学联、对耶鲁华人群体的价值,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地加增。惟愿我们对彼此情谊的追想、对耶鲁这片土地的温情,能因着这段旋律而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得到绵延的升华;惟愿一切正如歌中所唱:“人来人去你问是否,没人能在这里停留。但只要曾同爱与同愁,就永远如挚友温柔。”

共勉之!

卓子涵

二. 作词

卓老师最初找到斯思和我创作这首歌,我的内心是很慌的。我的思路大概是,这首歌应该要能比较忠实地记录耶鲁的华人学生的一些共同的经历与感想。说起来容易,但提笔开始写才知道有多难。在耶鲁,多数华人学生都是研究生,大家经过本科四年,已经初步找到自己的方向。不同专业、不同program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彼此很不一样,找到共同点也相应挺难的。


写作的思路大致可以说是纽村四季吧。主歌暗含了一年的时间流逝——从秋天到东北部又冷又长的冬天,再到毕初夏的毕业季。歌词里也努力加入了一些基本的地标,比如号称新英格兰最美的一条街的hillhouse avenue, 毕业典礼所在的cross campus大草坪,以及号称纽黑文最高峰的east rock。这些地点与季节对每个在纽村短暂驻留过的学子来讲可能意义都不同,但大家心里对它们大约都是一样宝贝的吧,我想。至于副歌,话题从迷茫,到坚定,再到珍贵的友谊。这些是我所猜想的大家在二十出头这个年龄段以及这个背景下可能共同思考过与感慨过的东西。在这个以“光明与真理”为校训的学府,我觉得无论如何我们都得至少从这两个词中吸收到一些营养,为我们指引前方或许艰难的人生之路。这个主题非常大,不好写,但写更小的主题会让我觉得对不起母校。


最后的成品就是前面这些想法的成果了。词写好后斯思谱的曲全方位超出我的想象,既悦耳又非常大气。录音团队的同学们的辛勤付出和给力的演奏也令人感动。临近推出,希望这首会歌能给大家的耶鲁生活提供一个还算贴切的注脚!


田园

三. 作曲

今年6月,卓老师找到我和田园,提议一起创作一首属于耶鲁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会歌,反映当代留学生的精神风貌,记录留学生的心路历程,带给在海外尤其在纽黑文读书的耶鲁学子们家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如今校园歌曲在国内盛行,一曲《成都》不知被多少学校填词翻唱,不过反映留学生状态和悲喜的当代作品寥寥无几。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起留学生就像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群体,即使语言可以修炼到与本地人自如交流的水平,成长环境的差异让这样的群体很难完全融入当地的文化,而多年在国外的经历又使他们渐渐与国内的文化产生隔阂。16年我国留学生总数达到54万人左右,我们耶鲁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我们在思考什么?我们在迷惘什么?我们在期待什么?


参与这次会歌《我们》的制作团体一共有13人,除了毕业于耶鲁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手王知临、O2录音棚键盘手王思谦、混音师廖国钺和纽黑文北的录音师Jamie Sherwood,大部分都是耶鲁非音乐专业的研究生,他们中有的每天奔波于宿舍和实验室之间两点一线,有的常常码代码到深夜,有的在纽约律师事务所实习、有的经常在森林里采集样本……但因为会歌的事原本没有什么交集的一群人聚集起来,在微信一个叫“会歌小队”的群里讨论,前后经历了4个月,最终呈现了这样一个超出预期的作品,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包括里面的专业音乐人、演奏家,大家几乎不求回报地在做这件事,特别让人感动。


会歌的创作,是由田园Kate先作词,然后我在词的基础上谱曲。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对成型的文本进行谱曲,并且第一次在器乐编曲过程中把所有声部一个一个音符写出来,对没有系统学过作曲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好在我和Kate业余都在耶鲁Contour人声乐团唱歌,彼此熟悉对方的风格,最初看到她的词我很欣喜,每段的情感走向和我对旋律的最初构想都是相同的。而旋律,我认为是一首歌的灵魂,旋律有了,一首歌的气质就大致定型了。关于这首歌旋律的气质,我想表达一种在真理面前的渺小感,同时渺小的人也可以坚持地做一件事情,让这个世界因为自己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这也是在耶鲁这两年读生物phd我学到的东西——需要很多失败的积累才能一点点地接近真理,三个月的成果可能因为一个control实验就需要推倒重来;同时真的可以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让人类的知识系统因为你的工作向前迈进一小步。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后续发布的会歌MV,我们在等待新英格兰最美的一片叶和纽黑文大雪落满窗沿。


杨斯思

主创人员

作词:田园

作曲:杨斯思

编曲:杨斯思、王思谦

录音:Jamie Sherwood (Sherstudios)

混音:廖国钺(O2录音棚)

策划:卓子涵

主唱:田园

伴唱:姜婧婧

键盘:王思谦

大提琴:王知临

单簧管:杨斯思

木吉他:冀鼎觉

电吉他:吴宽林

架子鼓:赵珺

bottom of page